查看完整版本: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請問大家的看法?
頁: [1] 2 3

happyboy01234 發表於 2017-2-13 11:15 PM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請問大家的看法?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請問大家的看法?
是否有相關的例證可以佐證呢?

有請板大指教
<div></div>

juyh777 發表於 2017-2-14 06:52 PM

現代人的語言和詩沒什麼關係,學了詩也不會讓人變得才高八斗.現在社會上沒禮貌的人不分年齡到處都是,這些人在社會中,也許讓你我不喜歡,但許多也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反觀知書達禮者,也許多為氣質翩翩,但也不乏作奸犯科之徒.若單純為了解古代思想做學問,詩,可讀.若為"言""立",不如多學學電腦語言及現代禮儀.

lei0932342231 發表於 2017-2-15 02:15 AM

這比較接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但不是絕對的。

alubaadoph 發表於 2017-2-25 10:43 AM

我覺得應該是當時與人言談多會運用詩經裡的話語.如果妳都聽不懂人家引用哪一篇在說明甚麼事.ˊ如何對談?    而古代最講究禮儀.例如 非禮勿言等等的..如果你基本的禮都不懂.當然人家會覺得你是粗鄙的.如何能立足呢?

chan.taiman20 發表於 2017-2-25 02:50 PM

古人以知書識禮才能進入士大夫階層。不過,歷史也告訴我們,士大夫和皇帝都是權令智昏的。<br><br><br><br><br><div></div>

c5837 發表於 2017-3-1 12:42 AM

你不看佳句寫出來作文都很白話甚至重複的話不停出現
說出來的話都很空洞討論也是很無聊
難道不是無話可說嗎?

cathyex2436 發表於 2017-3-8 12:37 PM

或許孔子的意思是學習的重要性,不管是詩還是禮都是需要經由學習而來,詩也可以視為語言的表達,而禮則是做人的應對進退,將這兩樣學好,這個人的好特質便可以由內而外的讓人感到敬佩。(僅為個人淺見,請多包涵)

LBB321 發表於 2017-3-9 12:20 AM

詩:當年比較廣傳文學最多的就是詩了,總不可能叫人去金庸小說吧?
禮:孔子最夯的就是周禮,所以他這樣說不奇怪

扶美子 發表於 2017-3-10 02:50 PM

這是過去式了,現在要先學打字 才能把自己想講的寫下來。

jackie303935 發表於 2017-3-10 05:00 PM

cathyex2436 發表於 2017-3-8 12:37 P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或許孔子的意思是學習的重要性,不管是詩還是禮都是需要經由學習而來,詩也可以視為語言的表達,而禮則是做 ...

大推!!個人的淺見亦是. 孔子在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向樓大一樣,
簡單的說, 人要學習知識才能言之有物,才能適切用言語表達, 要懂得進對應退, 才能在團體中讓人不至厭惡生煩....<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br><br><br><br><br><div></div>

aerithy 發表於 2017-3-12 03:46 AM

論語: 為政-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意思,就是:『心中無雜念』。」,又說過:「詩可以興、觀、群、怨」.每篇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學詩就是學思無邪.不虛偽做假.
孔子畢生致力於恢復周禮,他希望藉助周禮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制度,也希望人人以禮調和社會.又曾經說過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亦是希望用禮做為行為準則,應對進退皆有依據....<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windimage 發表於 2017-3-13 07:56 PM

詩就是古代的英文,不學會的話,大概就很難和大國外交使節溝通吧!禮就是社會化的過程,整套學起來就不會變成社會化未通過者。意思大概是這樣吧!

abcd00134 發表於 2017-3-13 08:28 PM

本帖最後由 abcd00134 於 2017-3-13 08:29 PM 編輯

上面大家各抒各見,在下就補充下,不以自己的看法說事而以論孟文本列一下用詩作例證或作為言語的"相關例證":

《論語.泰伯》
1.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孟子.梁惠王上》:
1.孟子見梁惠王:「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於牣魚躍。』文王...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2.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3.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後快於心與?」
《梁惠王下》
1.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2.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3.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4.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甫,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公孫丑上》
1.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2.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溼而居下也...《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滕文公上》

1.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
2.「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為有公田...」
3.「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
《滕文公下》
1.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謂王良。良不可,曰:「吾為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
2.「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詩》云:『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無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離婁上》
1.「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2.「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3.「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
4.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萬章上》
1.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2.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
3.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
4.「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此之謂也。《書》曰:『祗載見瞽瞍,夔夔齊栗,瞽瞍亦允若。』是為父不得而子也。」
《萬章下》
1.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豈敢往哉。...《詩》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
《告子上》
1.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2.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
《盡心上》

1.公孫丑曰:「《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盡心下》
2.孟子曰:「無傷也。士憎茲多口。《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文王也。」


基本論孟就是這些,先秦的書有2800多例,就不列了,所以不學詩無以言大概是當時事實吧...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Puppet 發表於 2017-3-16 09:29 PM

上一樓的大大真厲害...
但確實這就是當時學「詩」的原因之一。
因為「詩經」是士大夫、國與國之間,不論是宴會或是出使都會引用的文學。
所以白話一點來說,就是不學詩,就無法與人交談,所以自然要學。
而且禮記也曾有這麼一句話:「溫柔敦厚,詩教也。」
這是君子的品德之一,那麼更是要學!
同一句話理還有:「恭儉莊敬,禮教也。」
這也是君子必備的品德之一,而且孔子其實最在乎禮節,因此……嗯,他會這麼說是很正常的......<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fishliu0126 發表於 2017-3-27 08:07 PM

應該說是時代的問題,那個年代講話、行事的確會需要用到那2本書當作準則<br><br><br><br><br><div></div>
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