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基督宗教就是存在主義
頁: [1]

安德烈王子 發表於 2017-11-6 05:25 AM

基督宗教就是存在主義

轉自九龍日報

無論是基督新教還是天主教,基督宗教在香港的名聲都不太好,常常被指責為「離地」:終日只想著死後得到「永生」進入天國,於是就躲在教堂裡祈禱,不問世事,像諾斯底異端一樣指自己由當下的物質世界中抽離出來,遺忘了自己的存在。然而,基督宗教本來是一個入世的宗教;基督宗教本來就是一種存在主義,這一點卻去到十九世紀丹麥哲學家、存在主義之父齊克果(Kierkegaard)出現以後,才得到大家的注視。
甚麼是存在主義?存在主義的定義很多,比較主流、通俗的定義是存在主義主張「存在先於本質」(出自沙特),認為人的存在本身沒有既定的目的或意義,是絕對的「虛無」,因此人有絕對的自由去選擇自己的存在意義。此卻非我所言之存在主義;我所言之存在主義,是更簡單直接的:存在主義就是主張回到存在處境本身,拒絕離地思考。而基督宗教的本質正正是關注人的存在處境本身。
宗教哲學家贏德爾(Keith E. Yandel)認為宗教總是會為其所關注的人生問題提供一種「診斷」;基督宗教察世界亂之所起,將亂歸咎於人的罪性。罪的定義就是違反上帝的誡命;因為上帝的最大誡命只有兩條,就是「愛神」與「愛人」,因此罪就是不愛神不愛人。基督宗教提出的解決方法為透過耶穌基督的拯救以及聖靈的大能,使我等能不犯罪,可以行義好仁,死後復活進入天國。
但基督宗教不是全盤否定物質世界的價值;相反,基督宗教肯定世界,更肯定我等在世上面對的苦難是真實的。基督宗教與猶太教一樣有強烈的社會性,關心人在社會面對的苦難。在舊約聖經裡,先知經常論政,指出社會的問題,並且提出解決的方法:遵守上主的誡命。例如彌迦批評君王與官吏貪污受賂、徇私枉法(彌迦書7:2-4)以及強奪土地(2:2-3),撒母耳公開反對以色列人建立君主專制政權(撒母耳記上8:4-22),以西結批評以色列人欺壓窮人(以西結書22:29)等等。在新約經課,耶穌更偕同窮人生活,使「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痳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聖馬太福音11:5),進行大量「地區工作」切實地解決人的苦難。
基督宗教本應關心存在處境,關顧個人與社會之需要,然而教會史上大部分人卻是沉醉於抽象的神哲學爭論或是安逸而離地的教會生活,捨本逐末,忘記了信仰的本意。齊克果不僅對於教會的離地作出批評,更提出一套新的「哲學」(雖然他本人不太喜歡這個字詞)把抽象的信仰用概念與存在處境重新連結。
用膚淺的語言來說,基督宗教對人生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信耶穌」。然而,信耶穌不是說了算,因為信仰是一種對未知者之感情投入,是一種「熱情」。基督宗教的信條是矛盾的、弔詭的;例如上帝「道成肉身」,基督既有神性又有人性,在理性層面上就是矛盾。齊克果無意解決這個矛盾;相反,他認為基督信仰的對象就是如此矛盾,此正是基督信仰獨特之處。人總是喜歡以抽象的概念去定義未知的上帝。然而,上帝就是超乎我等之想像。我等認為上帝不可能成為人嗎?祂就成了基督來到世上,與我等「同在」,與我等「同擔日月天,生死可相隨」。「同在」(丹麥語:Samtidigheden)既是齊克果哲學的重要概念,亦為基督宗教的重要概念;因為基督來到世上,與我等建立平等的關係,使我等可以與未知的上帝投入感情,形成信仰。基督死而復活,戰勝死亡,又是超於我等之想像,超乎我等之理解能力,同時這種能力又是一種「未知」;而我等正正是與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上帝建立關係。基督升天以後,正式差派聖靈降臨信徒當中,甚至使個人能夠擁有上帝之力量超越世間存在之限制,實踐聖道,推動社會公義。
信仰不是知識。信仰的對象必須是未知的而且不可知的;「已知」的東西無須我等信仰。你不會「信仰」牛頓第一定律或畢氏定理這些法則,或者「信仰」「梁振英以689票當選特首」或「黃洋達是光頭的」這些句子。信仰是一種「熱情」,是主觀感情的投入,同是也是一種承諾:承諾遵守上主最大之誡命實踐普世愛。信仰其實與愛情類近,只是愛情的對象是眼前的愛人,信仰的對象卻是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上主。活在丹麥信義會之下的齊克果儘管鬱鬱而終,然而他重新探討「何為基督宗教」與「何為基督徒」,對歐洲哲學與神學引起的巨大衝擊,直接影響著今日的基督宗教。他的影響超越了信義宗,在天主教和聖公宗等亦受到重視。如今香港教會禮崩樂壞,不問世事,我等是時候回歸基督信仰之原意,回到存在處境本身,當一個真正存在於香港的基督信徒。
參考書目
Kierkegaard, S.A. 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 to Philosophical Fragments. trans. & ed. Hong, Howard V and Hong, Edna 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attison, George. The Philosophy of Kierkegaard. Montreal & Kingst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nrenumber 發表於 2017-11-6 06:24 AM

本帖最後由 nrenumber 於 2017-11-6 06:26 AM 編輯

基督徒(和猶太教徒)還有一個特大點:悔改;悔改是基礎,也是過程。
在行淫婦女的故事中,不少猶太人在耶穌面前知罪,沒有使用他們擁有的權力,拿石頭刑罰那婦女。
基督教有存在,也有離地(好像任何宗教都有這兩內容);簡單講,道德是存在,神秘是離地
保羅把基督教濃縮為信望愛,這是存在和離地。

piggy1970 發表於 2017-11-7 07:11 AM

到底終日只想著死後得到「永生」進入天國,比較不切實際;
還是追求現實的成就與享樂,比較不切實際;
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學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怠矣。」
所以追求現實的成就與享樂,也沒有比較務實。

所以,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覺得追求現實比較重要,那就去追求吧,但是不要批評與你不同調的人;
覺得追求永生進入天國比較重要,那就去追求吧,但是不要批評與你不同調的人。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tcbykylie 發表於 2018-2-22 11:37 AM

明顯地,「存在主義就是主張回到存在處境本身,拒絕離地思考」是在偷換概念,是誤導!所謂「存在主義的定義很多」並不是說有很多種不同的存在主義,存在主義只有一種,而不同的人去定義它時會著重不同的重點。然而這些重點必須出自存在主義本身,否則便是指鹿為馬了。所謂「存在主義」,或是其他稱為「XX主義」的思想,其意義並不是可以隨意改動的。正如我不能隨便說一些道理,然後稱之為基督教的意義一樣。存在主義沒有「回到存在處境本身,拒絕離地思考」的主張,這實際上是「實用主義」的內容。

「信仰的對象必須是未知的而且不可知的」顯然是錯誤的。既然基督教的主要信仰就是「信耶穌」,而耶穌又是真實的來到人們當中,這些人也是真正認識耶穌的話,這便是可知的,不是不可知的;並且是經已顯明的,不是未知的。連保羅也稱他信仰的是顯而易見的。

即使上帝是「超乎我等之想像」的,也不等如上帝一定與我等之想像不同。「超乎我等之想像」是指上帝並不受限於人的思想,相反是超於其上的。既然不受限於人的思想,便不必然與之相反了。你的說法似乎指上帝刻意與人的想像相反,若是這樣,上帝便是受人的思想所限制了。

「教會史上大部分人卻是沉醉於抽象的神哲學爭論或是安逸而離地的教會生活」是非常偏頗的說法,若這是事實,基督教不可能傳到今天。成文的歷史和經典之所以會集中於抽象的神哲學爭論是因為熱衷於著書立說、文字工作的人,正是熱衷於神哲爭論、離地的人。所謂的學者、著作會受到主流重視的正是這樣的人。相反那些將注意力投放在社會上的基督徒,卻鮮有著作,即使有也不會受到多大重視。其實若真的關注社會的話,也不會有多少時間去著書立說了。

或者信仰的重點不在於知識,本質也不單純是知識,但信仰的內容必然包含知識,否則何須教師?聖經又怎會一再論及?簡單的一句「信仰不是知識」似乎只是在貶抑知識,卻未交代知識的正確位置,這樣恐怕未必恰當。

「貼地」當然是好,但若為了教導別人貼地而不擇手段,似乎也是違背了聖經的教導吧?!...<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