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淺談歐洲歷史上的帝國、皇帝與王朝(轉載)
頁: [1]

scchiao2000 發表於 2019-5-6 10:54 AM

淺談歐洲歷史上的帝國、皇帝與王朝(轉載)

本帖最後由 scchiao2000 於 2019-5-6 11:25 AM 編輯

帝國、王國、共和國、大公國、公國是國體,反映了國家的性質;王朝是帝國或王國中的某一段時期,反映了統治者的性質(姓氏,領地,統治者期望等)。

[帝國和皇帝]

歐洲體系而言,「帝國」的稱號最為難得,一般國家即使實力強大也不能隨意稱「帝國」或「皇帝」。有的就算硬稱了也是雜牌帝國,認可度不高。例如十七世紀法國是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但也只是「王國」。一般而言,歐洲只允許一個帝國的存在,就是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就沒有帝國了,只剩下了東南歐的東羅馬帝國。到800年,教皇為法蘭克王國加冕為查理帝國,歐洲出現了兩個帝國並立的局面,之後的帝國都或多或少繼承了這兩個帝國。同一時期歐洲帝國和皇帝的數量最多為三個半,而不像東方一樣皇帝泛濫,這裡只討論羅馬帝國之後的帝國,之前的眾說紛紜加之史載不明、神化過甚,評斷標準比較模糊。

「皇帝」來源於羅馬帝國,一般指拉丁語中的 Imperator 和 Caesar,這兩個稱號並無高下之別。

由於英語的原因,我們對 Imperator 比較熟悉。


其實叫 Caesar 的也不少,拉丁語中 Caesar 念作「keisa」,即愷撒。德文中寫作「Kaiser」,這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帝國皇帝和奧地利帝國皇帝的正式稱謂。其中"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德文寫成Römischer Kaiser,拉丁文寫成Romanorum Imperator,都是「羅馬人的皇帝」的意思。俄文中寫作「цapь」,翻譯這個詞的時候,我國譯者采半音半意譯為「沙皇」。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稱呼沙俄君主以及保加利亞君主時,「愷撒」才翻譯成「沙皇」,其他情況下均翻譯成「皇帝"。

在歐洲諸國中,能稱「帝國」或「皇帝」者,需滿足如下三個條件之二或之一:

1.傳承羅馬帝國國祚



西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於 286 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分,西羅馬帝國直接繼承羅馬帝國國祚。

查理帝國——神聖羅馬帝國:

神羅的帝位是由查理大帝奠定的。矮子丕平和查理兩代,法蘭克王國擴張並占領了西歐的大部分地區,公元 800 年的聖誕節那天,教皇「出其不意」地把王冠戴在了他頭上,稱其為「羅馬人的皇帝」。查理大帝於公元 814 年去世,查理帝國被分裂為三(即今天的德意志,法蘭西和義大利),皇位歸於中法蘭克王國,隨著西、東法蘭克王國對中法蘭克王國的瓜分,皇位失傳。

公元 962 年,羅馬教皇若望十二世為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東法蘭克王國演變為神聖羅馬帝國。 雖為「羅馬皇帝」的延續,卻並非所有神羅君主都能成為皇帝。在確立了七大選帝侯選舉皇帝的制度後,其選舉出來的君主也只是「德意志國王」,還要通過「進軍羅馬」、「征服義大利」來獲得教皇的冊封,才能最終取得「羅馬人的皇帝」的頭銜。

一直到 15 世紀哈布斯堡家族壟斷王位之後,選帝侯的實際作用幾乎消失,而皇帝也不再需要教皇加冕,於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奧地利 君主的一般稱號。

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

1789 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帝國(當時是哈布斯堡王朝,首都維也納)三次參加反法聯盟,均為拿破崙擊敗,先後失去了德意志本土西部、義大利北部、西加里西亞和南斯拉夫的領地。本來神羅內部各個王國與公國聯結就很鬆散,到此時已接近瓦解。

1804 年 5 月 18 日,法國第一執政拿破崙稱帝。為回擊拿破崙,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提升奧地利大公國為奧地利帝國,自稱為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並藉機整合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是為奧地利帝國之始。

1806 年,奧地利再次被拿破崙擊敗,弗蘭茨放棄神聖羅馬皇帝稱號,只保留奧地利皇帝稱號。至此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隨著奧地利的衰落,奧地利對國內各民族的控制力下降。匈牙利民族是奧地利帝國中第二大民族,為了保障奧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和防止獨立,皇帝不得不與匈牙利的貴族舉行安撫性質的談判,尋求一個折衷方案。最終 1867 年 6 月經帝國議會通過,正式建立奧地利 - 匈牙利君主國。奧地利皇帝同時是匈牙利國王,也是波希米亞國王(波西米亞是神聖羅馬帝國七大選帝侯之一,也算有了神羅國祚的傳承)。

德意志帝國 :

普魯士公國歷史上因為公爵膝下無子,爵位由長女之夫、布蘭登堡選帝侯國的約翰·西吉斯蒙德繼承,建立布蘭登堡 - 普魯士公國。布蘭登堡選帝侯國是神聖羅馬帝國七大選帝侯之一,由此普魯士由神羅邊境屌絲看守逆襲成黃金血統的高富帥。1701年到1795年,更是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七年戰爭、三次瓜分波蘭成為歐洲強權。

從1866年開始的三次王朝戰爭後,普魯士兼並除了奧地利之外的神羅領土(包括四個王國、六個大公國、五個公國、七個候國三三個自由市)。1871 年 1 月 18 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任宰相。這也是後來魏瑪共和國、納粹德國的正式國名。

其實威廉一世想成為 Kaiser von Deutschland,也就是「德意志皇帝」,或者說是「全德意志的皇帝」,可議會批准的是 Deutscher Kaiser,也就是「德意志(的)皇帝」。對於兩個名字,可以類比「中國皇帝」和「中國境內的皇帝」。

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羅馬帝國於 286 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分,東羅馬帝國直接繼承羅馬帝國國祚。

西羅馬滅亡後,拜占庭帝國自認為是羅馬帝國正統的延續,在其千餘年的歷史中一直自稱正式名稱是Ρωμαν?α(Rōmanía,羅馬),或者Βασιλε?α Ρωμα?ων(Basileía Rōmaíōn,羅馬帝國)。這是拉丁語 Imperium Romanorum(羅馬帝國)的希臘語翻譯。1453 年奧斯曼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帝國滅亡,歷經十二王朝 93 帝。

俄羅斯帝國

1473 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拜占廷帝國的亡國公主索非亞,一般認為索菲亞帶來了拜占庭國祚。之後俄國人將雙頭鷹圖案放進俄羅斯國徽中,以示莫斯科是「第三羅馬」,莫斯科大公國成為拜占庭帝國的合法延續。(另一個有雙頭鷹國徽的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後,也把雙頭鷹便成王徽的主體,顯示自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室的地位。一些德意志地區的諸侯王室也引用了雙頭鷹標誌,顯示自己和哈布斯堡王室的親密關係。)

1547~1721 年間,俄羅斯的國號為「沙皇俄國」,君主稱「沙皇」。』沙皇「最早是俄羅斯人用來稱呼拜占庭帝國皇帝,後對蒙古可汗(金帳汗國)的敬稱。保加利亞君主也稱過」沙皇「,建立過」保加利亞帝國「,不過自封的程度太大,也沒有合法來源。且和拜占庭的戰爭中打贏了就自稱」沙皇「,打輸了又改稱「大公」,個人覺得實在稱不上是真正的帝國。

自彼得大帝 1721 年與瑞典的大北方戰爭勝利後,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正式稱皇帝(俄語:ИMπepaTοp),俄羅斯的國號為」俄羅斯帝國「,但在俄國民間與各國仍一直習慣把俄羅斯皇帝都俗稱為沙皇。

2.獲得教皇加冕



查理帝國 :

查理大帝統治時期(768-814),版圖西南至厄布羅河,北臨北海,東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義大利北半部,幾乎等於西羅馬帝國在西歐的版圖。800年12月25日,查理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做禮拜的時候,突然被利奧三世戴上了皇冠,並被稱為「羅馬人的皇帝」。教皇高聲宣布:「上帝為查理皇帝加冕!這位偉大的、給世界帶來和平的羅馬人的皇帝,萬壽無疆和永遠勝利。」接著,羅馬的貴族們開始高聲讚頌那歷史性的詩文:「奧古斯都·查理!承上帝之命戴上金冠!天佑我羅馬人的皇帝,賜予他和平、勝利!」教堂內歡聲雷動,歡呼查理成為西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護者。從此「查理國王」變成了「查理曼」,「曼」就是大帝的意思。

查理加冕標誌著西歐文明不再是屬於東羅馬帝國的附庸。812年,東羅馬皇帝米海爾一世(Michael I,811年-813年在位)的特使在收到亞琛條約的文件時,歡呼擁戴查理為皇帝;這是五百年來,東羅馬帝國第一次稱呼另外一個皇帝。查理帝國正式成立,定都亞琛。他引入了歐洲文明,被後世尊稱為「歐洲之父」。

查理統治了46年,他死於814年。他的兒子路易成為皇帝。查理在806年就已經規定了他死後王國按日耳曼傳統由他的兒子瓜分,但路易決定不顧這個遺囑而欲保存帝國的統一。817年他發布了一個法令來防止帝國的分割,他的理由是皇帝的名稱是不可分的,他指定兒子洛泰爾為副皇帝。他在他的法令中規定皇帝的長子繼承皇帝位。他的這個決定獲得了教會的支持,教會認為帝國的統一與教會的統一是一樣的。這樣一來帝國的主教介入了政治:他們成為皇帝兒子的對手。這些兒子們當然希望分國。從829年開始,皇帝與他的兒子們之間發生武裝衝突。

路易死於840年,他的兒子洛泰爾一世成為唯一的統治者,但是843年他的三個兒子還是在《凡爾登條約》里決定三分法蘭克帝國。帝國後來在855年的普呂姆分割、870年的《墨爾森條約》和880年的《立被蒙條約》中又多次被細分。此後法蘭克帝國再沒有被統一過。各個不同的帝國部分發展出不同的習俗、民風、語言,成為了獨立的國家。


[*]西法蘭克王國,即日後的法蘭西王國,包括法國大部。卡洛林王室成員在位直至987年,後被卡佩王朝繼承。
[*]

[*]中法蘭克王國,主要包括今日的荷蘭、比利時、法國東部、德國西部義大利北部,在870年簽定《墨爾森條約》後,中法蘭克王國北部領土被東西法蘭克王國瓜分。
[*]

[*]東法蘭克王國,即日後的神聖羅馬帝國,包括今日的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西部。卡洛林王室的統治結束於911年,此後開始了神聖羅馬皇帝選舉的先例,緊跟卡洛林王朝的是薩克森王朝。


法蘭西帝國:

自查理大帝逝世,西法蘭克王國到後來的法蘭西王國這一段時間裡,法蘭西一直是王國。之後通過革命成為共和國。

1802 年 8 月,拿破崙修改共和八年憲法為拿破崙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 11 月 6 日,公民投票通過了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1804 年 12 月 2 日,在巴黎聖母院拿破崙加冕稱帝。不過拿破崙拒絕跪在教皇前讓庇護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奪過來自己戴上。但畢竟至少把教皇請來,誠意也算有了。

需要指出的是,從法理上來講,教皇加冕的合法性還是來自於羅馬帝國(教皇代表羅馬帝國)。但是個人認為如果說法蘭西帝國直接繼承了羅馬國祚時間跨度上有些牽強。且拿破崙是」法國人的皇帝「而非」羅馬人的皇帝「,這與之前神羅既是」羅馬人的皇帝「又是」日耳曼人的皇帝「相比有所變化,也算是歐洲民族國家興起與形成時期一個觀念上的變化吧

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拿破崙在 1852 年效仿拿破崙,自稱法國人的皇帝,是為拿破崙三世(拿破崙二世是拿破崙的兒子,從未登基)。這是法國經歷兩個帝國的原因。

3.獲得其他帝國的國祚



大英帝國 :

帖木兒帝國滅亡前夕,末代大汗帖木兒五世孫巴布爾兵敗逃至今天的印度,並在那裡開創了莫臥兒王朝。17 世紀時莫臥兒君主稱」巴沙底',在歐洲人眼中類似於皇帝,且沒有地理上的意義(即不是印度巴底沙或印度皇帝)。

英國在在 19 世紀初達到鼎盛,境內大約有 4 億多人口,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約 3367 萬平方千米,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成為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然而英國自阿爾弗雷德大帝伊始(Alfred the Great,這裡的 the Great 只是後人對傑出君主的尊稱,王國和帝國元首均可有此尊稱,並沒有皇帝的意思。在翻譯時為了彰顯霸氣才譯作"大帝"),一直是王國,這與當時其強大的實力不相符合。反而當時比英國弱小的國家,例如法國的拿破崙三世,也成為了皇帝。當時歐洲處於一個秩序崩壞的階段,"只有一個皇帝"的不成文規定被打破(神羅滅國,而法國,奧地利,德國先後成為帝國)。但是英國祖上沒娶過神羅選帝侯的女眷,英國國教和羅馬教廷也不對路。所以只能另想辦法

為了從法理上獲得和法國等國一樣的地位,英國議會決定讓國王兼"印度皇帝",這勉強也說得通,畢竟一來印度是遠東大國,帝位還算值錢;二來西歐君主頭銜都比較多,比如奧地利皇帝有幾十個頭銜。

1874 年大選後迪斯累利重新掌權成為首相。迪斯累利促使議院通過了 1876 年皇家頭銜法案。1877 年 1 月 1 日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君主維多利亞女王在新德里正式加冕成為"印度女皇"。

英國歷史上擁有皇帝或女皇頭銜的只有維多利亞、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和喬治六世五位君主。他們的頭銜為印度皇帝(Emperor of India)或印度女皇(Empress of India)。

隨著印度獨立,"皇帝"頭銜也隨之取消。印度獨立後,喬治六世仍然保留印度國王(King of India)達兩年,直到 1950 年 1 月 26 日印度共和國成立。之後,喬治六世依舊保有巴基斯坦國王(King of Pakistan)的稱號直到他在 1952 年逝世。當今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即位時也擁有巴基斯坦女王(Queen of Pakistan)的稱號,直到 1956 年 3 月 23 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

所以說英國的帝國稱號(不是國祚,僅僅是帝國血統)是蒙古帝國傳下來的。即實際上並不存在"英國皇帝"或者'英國女皇"之名,但英國卻有帝國之實。

下面說王朝

歐洲體系而言,王朝的界定就是改帝國的統治者家族或姓氏有無發生變化。王朝名一般就是家族姓氏(溫莎王朝)或家族所在地(哈布斯堡王朝)

歐洲王朝的變化,大致來講有兩種大的情況:

1.家族未變化,但姓氏變化,故王朝變化

1)王位外傳旁支、遠親或女婿

例如英國的漢諾瓦王朝與斯圖亞特王朝,斯圖亞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去世時,根據「王位繼承法」應由詹姆斯一世的孫女索菲亞繼位。但她已死去,王位就由其子德國的漢諾瓦選侯繼承,稱喬治一世,從此開始了漢諾瓦王朝。

2)王室改姓

英國現今的溫莎王朝,原來叫薩克森 - 科堡 - 哥達王朝。喬治五世在位時期,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民眾反德情緒強烈,而「薩克森 - 科堡 - 哥達」這個名字來源於德文。王室不願再使用敵對國德國的姓氏,將王室改姓為「溫莎」(因為王室行宮「溫莎堡」),朝代名稱也改稱為「溫莎王朝」。溫莎王朝一直延續至今。

2.家族變化

這個用神羅舉例再合適不過了。1356 年開始,神聖羅馬帝國帝位並不是同宗傳承,而是大封建諸侯選舉皇帝。各地領主權力很大,擁有自己的軍隊,朝廷,甚至能收稅。故而神羅的帝位更替變成了各大領主之間的博弈。 神羅的歷史,就是一部皇帝的家族不斷變化的歷史,就是一部王朝變化的歷史。變化的次數太多,就不詳細寫了。

有興趣的話還可以看一下拜占庭帝國各王朝的變遷,這個知乎已有答案,可見拜占庭帝國為什麼可以存在 1000 年之久?

簡而言之,在歐洲漫長的中世紀裡,統治的國祚或者地區決定了帝國的名字(有的帝國統治的區域和國號沒有關係,比如神聖羅馬),統治者的信息決定了王朝的名字。

就中國而言,其本質和歐洲分類是一樣的。如果硬要有個帝國名的話,我覺得就是中華帝國,例如中華帝國大明王朝。依照歐洲分類法,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國號」和歐洲意義上的「王朝名」是等價的,而歐洲意義上的「帝國名」等價於「中華帝國」。

但給我們以不同感覺的原因在於:

1.中華體系在大多數時候是一個整體,而不像歐洲在大多數時候都會出現數個帝國、王國對立的情況(不過原則上西歐只能有一個帝國)。

2.中華體系在歷史上不稱「帝國」,只稱「王朝」或「國號」。『帝國「一詞是近代日本發明的。例如「大秦帝國」、「大漢帝國」的說法是沒有的。只有清末才有「我大清帝國」的說法。





~~~上文轉載自”網絡隨便報”~~~






個人心得:


從上述可知,基於各地風俗民情不同,即使是同一職業名銜,不見得有一樣的稱呼(音譯之別)。...<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poi10246002 發表於 2019-5-16 02:54 PM

德意志帝國 :
普魯士公國歷史上因為公爵膝下無子,爵位由長女之夫、布蘭登堡選帝侯國的約翰·西吉斯蒙德繼承,建立布蘭登堡 - 普魯士公國。布蘭登堡選帝侯國是神聖羅馬帝國七大選帝侯之一,由此普魯士由神羅邊境屌絲看守逆襲成黃金血統的高富帥。1701年到1795年,更是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七年戰爭、三次瓜分波蘭成為歐洲強權。
-----------------------------------------------------------------------------------------------
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不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scchiao2000 發表於 2019-5-16 11:19 PM

本帖最後由 scchiao2000 於 2019-5-17 12:53 AM 編輯

poi10246002 發表於 2019-5-16 02:54 P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德意志帝國 :
普魯士公國歷史上因為公爵膝下無子,爵位由長女之夫、布蘭登堡選帝侯國的約翰·西吉斯蒙德繼 ...
因為介入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約AD1701~AD1714),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爵腓特烈 · 威廉 · 馮 · 霍亨索倫(Friedrich Wilhelm von Hohenzollern)得以受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AD1658~AD1705在位)冊封普魯士國王。


不才雖不知原文本意為何,只是介入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的影響,對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國的政治地位得以提升至王國。


至於其他諸如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約AD1740~AD1748)、七年戰爭(約AD1754~AD1763)、瓜分波<蘭王國>立<陶宛大公國>聯邦(約AD1772~AD1795)等事件,頂多也就一再證明普魯士王國的強大;不似介入西班牙王位繼承戰,得以讓普魯士公國的政治名位晉升為王國。


況且,亦有人視七年戰爭為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的延續;提奧地利王位繼承戰,涉嫌畫蛇添足式彰顯七年戰爭的效應範圍。從某方面論(倘若侷限於中歐地區的普奧爭戰:神聖羅馬帝國諸侯內鬨性質),亦可以西里西亞戰爭(約AD1740~AD1763/第一次:AD1740~AD1742、第二次:AD1744~AD1745、第三次:AD1756~AD1763)帶過。


下列為閣下引用轉載文章的個人爭議部份(主要針對紅字文句),斟酌藍字文句陳述,引用援例以奧地利王位繼承戰,會比西班牙王位繼承戰更恰當嗎?


////////////////////////////////////////////////


德意志帝國 :
普魯士公國歷史上因為公爵膝下無子,爵位由長女之夫、布蘭登堡選帝侯國的約翰·西吉斯蒙德繼承,建立布蘭登堡 - 普魯士公國。布蘭登堡選帝侯國是神聖羅馬帝國七大選帝侯之一,由此普魯士由神羅邊境屌絲看守逆襲成黃金血統的高富帥。1701年到1795年,更是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七年戰爭、三次瓜分波蘭成為歐洲強權。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misshohohin 發表於 2019-5-20 07:22 PM

比較詳盡,西方人對頭銜的重視很認真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