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好空氣一起努力:反空污運動的新方向
頁: [1]

wifero123 發表於 2019-6-2 06:23 PM

好空氣一起努力:反空污運動的新方向

Wednesday, June 27, 2018

|

何明修





在以往,民眾是由於直接的身體痛苦經驗,進而起身抗議鄰近的污染源;在晚近,民眾關切是來自於科學測量標準(AQI、PM2.5)所呈現的「空氣品質」,他們指責對象往往是遠端的污染源。圖片來源:Pixabay





近年來民眾關於空氣污染的意識提升,PM2.5、「紫爆」成為朗朗上口的日常詞彙,連大賣場都可以看「防塵霾商品」專區。日前《空氣污染防制法》大幅修正,也算是回應了這股要求清淨空氣的民意潮流,其中固定污染源的大量排放空污罰則加重,老舊汽機車的排放標準也變嚴。



不過,環境團體似仍是不滿其進展。在過去,要實施空污總量管制,環保署需要取得經濟部之「會同」;修正案改為沒有強制力的「會商」,但是仍加上「報請行政院核定」的字眼,未來是否仍會出現以經濟理由而阻撓污染控制之情事,仍是有待觀察。此外,環團會也會擔心,已實施總量管制區內的「抵換機制」會帶來為高污染的工廠開啟一道後門,使得污染總量不減反增。



從2015年以來,台灣出現了新形態的反空污運動。在以往,民眾是由於直接的身體痛苦經驗,進而起身抗議鄰近的污染源;在晚近,民眾關切是來自於科學測量標準(AQI、PM2.5)所呈現的「空氣品質」,他們指責對象往往是遠端的污染源,例如台中火力發電廠、麥寮台塑六輕。從事後來看,這波反空污運動成功地喚起民眾關於自身健康的關切,也獲得地方政治人物的回應,雲林、台中、彰化都曾以自治條例的方式的限制高污染的燃料使用,埔里鎮公所也舉辦過前所未有的反空污大遊行。



難以撼動的政商聯盟



受害者的意識是一股促成環境改善的根本動力,畢竟免於污染威脅的權利已經被廣泛視為普世公認的人權之一環。只不過,從2018年《空污法》修正案的有限成果來看,這股基於受害者覺醒的動員似乎已經顯露疲態,越來越不容易再進一步改善台灣的空氣品質。



首先,受害者的動員無法有效挑戰強大的政商聯盟,業者的營利動機與政府的稅收依賴仍是凌駕於民眾的健康福祉。在2016年的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換了屁股也換了腦袋,全盤接收了前朝經濟官員的「電力穩定供給」優先觀點。在野時期,民進黨支持以地方自治名義禁燒生煤與石油焦,執政後就是與先前國民黨政府一樣,阻撓地方政府的立法。



在先前的深澳電廠爭議中,民進黨的官方說辭是「不要核四,就要深澳」,因為北部有明顯的電力供給缺口。反而是國民黨執政的新北市政府主張,核四與深澳不是二選一,也有其他節電的方式來因應供給不足的問題。很明顯地,新北市的立場是比較接近環團的訴求。



在野黨的制衡力量原先應是反空污運動可以運用的政治槓桿,不過,國民黨的政治操作與擁核信念卻是環團所顧忌的。在中部,國民黨政治人物強調,空污變得嚴重了是因為林佳龍當選了市長,彷彿胡志強時代的台中是美好的「天天天藍」。國民黨中央黨部所起的「反空污公投案」,其主文是「為改善空氣污染,減少由火力電廠所排放PM2.5對國民健康之危害,你是否贊成逐年降低火力發電廠發電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用「反空污」名義,來維護核電集體的既得利益。



受害者意識的侷限



一份在今年初由兒福聯盟所公佈的家長調查顯示,民眾普遍認知到空污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對其成因卻並不是清楚,更鮮少自發地採取改善空氣品質的行動。超過九成的家長覺得空污問題日益嚴重,近半認為孩子學校附近空氣不好。然而,也有超過七成的受訪者錯誤地認為「PM2.5僅存在於戶外」,「PM2.5主要來自工業」。不到四成的家長會教導孩子使用公共運輸工具,也只有一成多的受訪者常使用公共運輸、腳踏車或步行等減碳的交通工具來通勤。換言之,不少自認為受害的家長認為,改善空氣品質是別人的責任,與自己無關。



在去年夏天的兩椿爭議中,暴露了這種淺薄受害者意識之不足。7月23日,為了反對環保署的「減香減爐」政策,中南部的宮廟發動了「眾神上凱道」的抗議。廟宇經營者當然可以站在信仰文化延續的本位立場,維持「香火鼎盛」的傳統期待,但是在整個爭議事件,我們卻沒有看到信眾們的聲音。很有可能的情況是,他們認為自己的焚香祭拜、燃燒紙錢、點燃爆竹鞭炮等行為並沒有帶來空氣污染。



在8月15日,因為大潭電廠操作不當,出現了區域性的停電風暴。這場源自於系統穩定的問題,卻被有心人士操作成為基載電力不足,因此需要重啟核電。在特意的輿論操作下,曾提出「用愛發電」的主婦聯盟莫名其妙成為攻擊箭靶,其臉書出現上千則不理性的辱罵。明明是中油與包商男性員工的人為疏失,這些自認為平白無故受害的網路鄉民,卻是找女性來出氣。



簡而言之,偏執的受害者意識無法正視這個事實:在當代複雜而相互依賴的經濟體制下,我們固然被迫承受了各種有害毒物的威脅,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也成為不自知與不負責的共謀者。燃媒電廠為了降低營運成本,而選擇了高污染性的燃料,但是消費者也是享用到廉價而便利的電力。如果有人認為禁用塑膠吸管是世界末日的到來,也將終結了台灣的珍奶文化,那麼憑什麼可以指責生產塑膠原料的石化廠製造空污?「沒有消費,就沒有殺害」是動物保育運動者所發現的原理,相同的道理難道不適用於反空污運動嗎?



「好空氣一起努力」





圖說2:埔里盆地四面環山,空氣污染本來就不容易消散。環保署的監測資料顯示,西部平原不好的空氣品質最多一天就散了,但是在埔里卻可以持續兩三天。圖片來源:行政院環保署官網



台灣的反空污運動者早就發現,雖然受害者意識促成民眾關心與參與的原初動力,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帶來阻力。三年前,由一群女性所成立的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最典型的個案,她們非常自豪的口號即是「好空氣一起努力」,而不是「好空氣,別人來努力」。



埔里盆地四面環山,空氣污染本來就不容易消散。環保署的監測資料顯示,西部平原不好的空氣品質最多一天就散了,但是在埔里卻可以持續兩三天。作為埔里居民,她們當然可以理直氣壯指責來自台中火力發電廠、台塑六輕的污染,因為整個南投縣就是沒有這種大型的固定污染源。事實上,自救會成員也發現,這是當地政治人物所偏好的詮釋觀點,既然污染是台中人或雲林人所造成的,埔里人就是無辜的受害者,只要指責別人,什麼事也不用做了。事實上,在2015年4月18日那場反空污遊行之後,埔里鎮上一間廟宇正好舉祭典活動,釋放大型煙火,結果當晚環保署的監測站所得到PM2.5數據是超過三百以上的爆表值(七○以上就是所謂的「紫爆」)。



為了打破這種被動的受害者心結,自救會的婆婆媽媽積極關心在地所產生的空氣污染,包括廟宇焚香、農業廢棄物燃燒、以及汽機車廢氣排放。舉例而言,她們發現許多小學接送區的汽車都是在空轉,家長坐在車上吹冷氣。她們發起宣導活動,與學方合作希望家長能在熄火下車接小孩。



就如同台灣各地的傳統市場一樣,許多人買菜就是騎機車進入擁擠的市集,一攤又一攤的邊買邊騎,中間沒有熄火。這樣貪圖便利實際上帶來許多污染,但是卻是普遍被視為理所當然,也是容許的行為。在當地的第三市場,自救會最近發起「友善環境」的行為,透過集點換獎品的方式,來改變這種自私的行為。



在自救會的努力下,埔里人開始關心空污的議題,但是他們也願意從日常生活出發,改善空氣品質。有些廟宇在舉行繞境時,已經不燃燒鞭炮,而是採用禮炮車,沿途播放十分逼真的音效。許多埔里人也驚喜地發現,繞境一樣可以展現信眾的虔誠與熱鬧的氣氛,但是卻不會留下滿地的炮屑。



總之,權利與義務總是緊密地連結在起一樣。受害者意識可以帶來各種爭取環境權利的運動,迫使政府與業者回應民眾對於環境品質的要求;但是如果只停留在這個粗淺階段,就不容易帶來更深化的環境改善。





作者是六年級前段班的中年大叔,目前育有一女一子。從小在繁華的西門町長大,看盡台北西區的沒落與重生,結果當教授的薪水在台北買不起房子。現在是靠研究與教學為生,任職於台大社會系。...<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