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西洋文學家介紹
頁: [1]

lycan7254 發表於 2020-5-17 02:59 PM

西洋文學家介紹

荷馬(Ὅμηρος,約前9世紀─前8世紀),相傳為古希臘的遊吟詩人,生於小亞細亞,失明,創作了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者統稱《荷馬史詩》。伊利亞德(古希臘語:Ιλιάς,拉丁化:Ilias,Iliad-,又譯《伊利昂記》, 或《木馬屠城記》)《奧德賽》(ΟΔΥΣΣΕΙΑ,又譯《奧狄賽》、《奧德修記》、或《奧德賽飄流記》)是古希臘的著名史詩,相傳為盲詩人荷馬所作。

三大悲劇詩人
古希臘歷史上誕生了著名的三大悲劇詩人,他們代表了古希臘悲劇藝術「興起-繁榮-衰落」各個時期的最高成就:
• 埃斯庫羅斯Αισχύλος—「悲劇之父」
代表作:《被縛的普羅米修斯》。講述了「盜火者」普羅米修斯從天界為人類帶來光明與溫暖,甘受宙斯懲罰的故事。
• 索福克勒斯—Σοφοκλης「戲劇藝術的荷馬」
代表作:《伊底帕斯王》是標志著希臘悲劇藝術完美結構的典範。以倒敘「追兇」的方式講述了伊底帕斯王發現自己就是「弒父戀母」的罪魁禍首。其悲劇的感染力特別使人震撼。也使「伊底帕斯情結」被後世心理學家當成了「戀母情結」的代名詞。
• 歐里庇得斯—Ευριπίδης「心理戲劇的鼻祖」
代表作:《美狄亞》。寫取回金羊毛的英雄依阿宋的妻子美狄亞不惜殺害自己的孩子復仇的故事。在後來的女權主義者看來最早提出了婦女問題。

阿里斯托芬(Ἀριστοφάνης,約前448年-前380年),又譯作亞里斯托芬尼,是一位古希臘喜劇作家,他被看作是古希臘喜劇,尤其是舊喜劇,最重要的代表。
蛙(Frogs)雲(The Clouds)
Samuel Beckett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20世紀愛爾蘭、法國作家,創作的領域包括戲劇、小說和詩歌,尤以戲劇成就最高。他是荒誕派戲劇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種新的小說與戲劇的形式,以崇高的藝術表現人類的苦惱」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譯做等待果陀,是愛爾蘭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1952年用法文發表,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 是戲劇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誕派戲劇。
第一幕由愛斯特拉岡(Estragon)和弗拉季米爾(Vladimir)兩個流浪漢的對話組成,一邊語無倫次地閒扯,一邊做些無聊瑣碎的動作。同時間他們一直在等待一位叫做戈多的神秘人士的到來,此人不斷送來各種信息,表示馬上就到,但是從來沒有出現過。後來他們遇到了波卓(Pozzo)與幸運兒(Lucky),波卓是幸運兒的主人,而幸運兒是波卓的奴隸,兩個人上場做了一番瘋癲表演就下了台,一切恢復原樣。第二部是第一幕的簡單重複,兩個流浪漢討論了各自的命運和不幸的經歷,他們想上吊,但是還是等了下去。他們只是兩個不知道為何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普通人;他們設想了種種站不住腳的假設,認為他們的存在一定有某種意義,他們希望戈多能帶來解釋。
會是因為他們對意義和方向抱有希望,他們才獲得了某種形式的尊嚴,而這種尊嚴使他們能在無意義的存在中升華嗎?這就有待觀眾去領會了。

Giovanni Boccaccio
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年—1375年),文藝復興 時期的義大利作家、詩人,以故事集《十日談》(Decameron)留名後世。

出生於巴黎,家境富裕,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長住那不勒斯,放蕩聲色,後半生的歲月住在佛羅倫斯。薄伽丘才華洋溢,是一位多產作家,寫過傳奇、敘事詩、史詩、短篇故事集等。傳世的作品有《菲洛柯洛》(1336年)、《似真似幻的愛情》(1342年-1343年)、《十日談》(1349年—1353年)、《愛的摧殘》(1340年)、《愛情十三問》(1340年)、《大鴉》(1355年)等。

薄伽丘最出色的作品是《十日談》,敘述1348年黑死病流行時,十名青年男女在鄉村Fiesole山上的別墅避難,終日遊玩歌唱,每人每天講一則故事,十天講了一百則故事,記有王公貴族,騎士僧侶,也有販夫走卒,市井平民,情節多姿多彩,成為《十日談》的主要內容。在《十日談》中,基督教傳教士簡直成了惡魔的代名詞,貪財好色,甚至無惡不作。
1348年繁華的佛羅倫斯發生一場殘酷的瘟疫(黑死病),喪鐘亂鳴,死了十多萬人,在整個歐洲,因此病而死的人多達一千萬人。隔年薄伽丘以這次瘟疫為背景,執筆寫下了《十日談》,內容是講述七位女性和三位男性到佛羅倫斯郊外山上的別墅躲避瘟疫,這十位男女就在賞心悅目的園林裏住了下來,除了唱歌跳舞之外,大家決定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來渡過酷熱的日子,最後合計講了一百個故事,即《十日談》的內容。

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米格爾•德•賽凡提斯•薩維德拉(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年-1616年),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在馬德里逝世。他被譽為是西班牙文學世界里最偉大的作家。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Don Quixote de la Mancha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

Geoffrey Chaucer
傑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1340年-1400年),英國中世紀著名作家。
喬叟出生於一個酒商家庭。1359年隨愛德華三世的部隊遠征法國,被法軍俘虜,不久以黃金贖回。喬叟當過國王侍從,出使許多歐洲國家,兩度訪問義大利,發現了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作品,對他的文學創作起了極大的作用。其著作有《公爵夫人之書》、《聲譽之宮》、《百鳥會議》、《賢婦傳說》、《特洛伊羅斯與克麗西達》,以及《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喬叟於1400年10月25日在倫敦逝世,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裡的「詩人之角」。喬叟的死因不明,可能是被謀殺,英國的中世紀研究專家特裏•瓊斯曾出了一本書《誰謀殺了喬叟?》。
故事敘說有31名朝聖者(pilgrims)聚集在倫敦一家客店,整裝前往70英里外的坎特伯雷(Canterbury)。店主哈里‧貝利自告奮勇擔任導遊,並在晚飯後提議在往返途中每人各講兩個故事,以解五天旅途中的無聊寂寞,看誰的故事講得最好,可以免費吃一餐好飯。這些朝聖者,有騎士、僧侶、侍從、商人、匠人、紡織匠、醫生、地主、農夫、海員、家庭主婦等,代表了廣泛的社會階層。他們講述的內容,主要包括愛情和騎士探險傳奇、宗教和道德故事、滑稽故事、動物寓言等24個故事,大多數的故事都是用雙韻詩體寫成的,喬叟自己講了《梅里白的故事》則是散文體,廚師和見習騎士沒有講完故事,其中商人、農民、尼姑,巴斯婦人,以及賣贖罪券者的故事最為精彩,是本書的精華,基本上《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坎特伯雷故事集》深受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的《十日談》(Decameron)的影響,是公認英國印刷史上的第一本書。喬叟因此被視為英國詩歌的奠基人。
Joseph Conrad
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原名Józef Teodor Nalecz Korzeniowski Konrad,1857年12月3日─1924年8月3日),生於波蘭的英國小說家,是少數以非母語寫作而能成名的作家,被譽為現代主義的先驅。年青時當海員,中年才改行寫作,作品包括《黑暗之心》(1899年)、《吉姆老爺》(1900年)、《密探》(1907年)等。
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著名小說家。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對英國文學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孤雛淚》(英語:Oliver Twist),中國多譯為《霧都孤兒》,是英國作家狄更斯於1838年出版的寫實小說。本書曾多次改編為電影、電視及舞臺劇。世界知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於2005年也曾將此書拍成電影。
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說,本書揭露許多當時的社會問題,如救濟院、童工、以及幫派吸收青少年參與犯罪等,試圖藉此喚醒大眾的注意。
《大衛•科波菲爾》又譯《塊肉餘生》(David Copperfield)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寫於1848—1850年。在這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里,狄更斯藉「大衛自身的歷史和經驗」,從某些方面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表現出他的人生態度、道德理想。作品所展示的繪聲繪色、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具有鮮明深刻的時代特點。
《大衛•科波菲爾》寫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資本主義社會尋求出路的故事。孤兒科波菲爾經受了許多磨難,飽嘗人生辛酸,在一些善良的人們多方救助下,經過不屈不撓的奮鬥,終於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
《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所著的描述法國大革命一部大時代長篇歷史小說,相當感人肺腑之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雙城」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大衛•科波菲爾》、《遠大前程》、《孤雛淚》、《尼古拉斯•尼克貝》和《小氣財神》被認為是狄更斯最優秀的幾部作品,特別是帶自傳體性質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被很多人視作是狄更斯的代表作,而另一部作品《小杜麗》則以其尖酸刻薄的諷刺聞名。狄更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對社會的看法與批判。狄更斯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社會階層與貧窮的猛烈抨擊者。
狄更斯對戲劇的熱愛從他的作品《尼古拉斯•尼克貝》就可以看出來。他本人也是一名成功的演員,他多次出訪別國進行演出活動。狄更斯的文筆浮華,如詩一般美麗,但時常又語帶幽默地諷刺英國的上流社會。不過與當時的很多作家一樣,他的作品以今天的角度來看,很多都帶有反猶情節。
JOHN DRYDEN
JOHN DRYDEN 出生在Aldwinkle, Northamptonshire, 1631 年。他來到了Puritan 家庭, 在幾年來非常活躍在政治世界。對英國文學的Dryden 的貢獻, 除他的詩和戲劇以外, 是直接和簡單的樣式的發明為文藝評論。他改善了在伊麗莎白女王的作家的散文在它包含的形式趕走的英語, 既使通過那個過程他丟失了一些它華美的裝飾品和堅固性力量。 Jonson' s 方法在批評比草草記下離群想法筆記本方法是在所有以後不更多和觀點和反應。Dryden 詳盡闡述了他的想法, 尋找了重量當局, 被爭論問題的雙方, 和舉例的證明。Dryden 進行了一項難以估計的服務對他的鄉民在運用批評真實的標準嚮Elizabethans 和在顯示他們真正和有同情心如果偶爾地對莎士比亞的引入歧途的 愛。Dryden 並且享有好處能帶來西班牙和法國戲曲的他的知識涉及英國劇作家他的批評。A Song for St. Cecilia`s Day
Thomas Stearns Eliot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OM(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一位美國/英國詩人、評論家、劇作家,其作品對二十世紀乃至今日的文學史上影響極為深遠。1948年,60歲的艾略特迎來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榮譽——諾貝爾文學獎。
• 《普魯弗洛克及其他》(Prufrock and Other Observations,1917年)
• 《詩集》(Poems,1919年)
• 《荒原》(The Waste Land,1922年)
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
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納(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是美國密西西比州的小說家,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聲音與憤怒》(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歌德是站在奧林帕斯山上的宙斯。」
——弗里得里希•恩格斯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文件— 播放,出生時名為約翰•沃爾夫岡•歌德,亦作Göthe([ˈgøːtə]),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作為詩人、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歌德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浮士德》(Faust)是德國大文豪歌德於1808年發表的一部悲劇。傳統上,《浮士德》被認為是德語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同時也是最經常被引用的作品。該劇主人公浮士德博士也曾出現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但歌德給他的形象賦予了深刻的人格寓意。
Thomas Hardy
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國作家。生於農村沒落貴族家庭。1861年去倫敦學建築工程,並從事文學、哲學和神學的研究。當過幾年建築師,後致力於文學創作。他的小說多以農村生活為背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和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帶有悲觀情緒和宿命論色彩。晚年轉向詩歌創作,但一般認為「詩人哈代」遠不如「小說家哈代」。代表作為兩部長篇小說:《黛絲姑娘》和《無名的裘德》。
德伯家的苔絲(Tess of the d'Urbervilles),英國小說家托馬斯•哈代的長篇小說,最初在雜誌上連載,1891年以書籍發行。
Jane Austen
簡•奧斯丁(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又譯珍•奧斯汀,英國小說家。她的作品主要關注鄉紳家庭的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活潑風趣的文字著稱。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是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最著名的小說。這本書的開場白,「凡是有錢的單身漢,都需要一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已經成為了至理名言。在1796年到1797年間寫作而成,是她最早完成的小說,但因出版商不看好,在當時並沒有先出版這本小說。


Nathaniel Hawthorne
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年7月4日—1864年5月19日)19世紀美國小說家。 其代表作品《紅字》已成為世界文學的經典之一。
《紅字》(The Scarlet Letter)是美國作家納撒尼爾•霍桑的一部小說作品,1850年3月出版。這本書奠定他在美國文壇的地位。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記者、作家以及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的一生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它是海明威創作並在他還在世時出版的最後一部主要的虛構作品。作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雖然對它有不同的文學評價,但它在20世紀小說和海明威的作品中是值得注目的,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對於他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起了重要作用。

Henrik Johan Ibsen
亨利•約翰•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1828年3月20日出生於挪威希恩,1906年5月23日逝世於奧斯陸)是一位影響深遠的挪威劇作家。他可以被看做是現代現實主義戲劇的創始人。
玩偶之家,挪威劇作家亨利•易卜生的代表作品,又譯作《娜拉》。

Henry James
1. 詹姆斯(Henry James)美國 《鴿翼》(The Wings of the Dove)1902
2. 詹姆斯(Henry James)美國 《奉使記》(The Ambassadors)1903

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
詹姆斯•奧古斯汀•艾洛依休斯•喬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年2月2日——1941年1月13日),愛爾蘭作家和詩人,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長篇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的蘇醒》(1939)。
《都柏林人》(Dubliners)是愛爾蘭籍作家詹姆士•喬伊斯於1914年出版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包含了15篇故事。
Franz Kafka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紀德語小說家 Czech捷克,在逝世後,文章才得到比較強烈的迴響。文筆明淨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別開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變形記》(德語:Die Verwandlung)是二十世紀一部中篇小說,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發表於1915年。在《變形記》中,職業為推銷員的主人翁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了一隻蟲。這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也包含很多象徵意義,和許多不同的闡釋。

David Herbert Lawrence
大衛•赫伯特•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通常寫作D. H. Lawrence)(1885年9月11日-1930年3月2日),20世紀英國作家,是20世紀英語文學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主要成就包括小說、詩歌、戲劇、散文、遊記和書信。《兒子與情人》(Sons and Lovers)

Paul Thomas Mann
保羅•托馬斯•曼(Paul Thomas Mann,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 德國作家,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浮士德博士》(Doktor Faustus),1947年
Herman Melville
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年8月1日—1891年9月28日),美國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
白鯨記(Moby Dick),一譯作無比敵,乃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發表於1851年的小說。
John Milton
約翰•彌爾頓(英語: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國詩人。生於倫敦。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學者,彌爾頓在劍橋大學的克萊斯特學院完成他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後,便開始專心於詩歌寫作。1632年至1638年五年間,彌爾頓辭去了政府部門的工作,住到他父親郊外的別墅中,整日整夜的閱讀,他幾乎看全了當時所有英語、希臘語、拉丁語和義大利語作品。在這段時期彌爾頓寫作了《酒神之假面舞會》等一些作品。
《失樂園》(Paradise Lost)是17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以舊約聖經創世紀為題目於1667年創作的史詩。
內容主要是描述墮落天使路西法(撒但)從對神的反叛失敗後再重新振作,他對人間的嫉妒,以及他運用他的謀略化身為蛇,引誘亞當和夏娃違反神的禁令偷嘗智慧樹的果實,導致人類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
Molière
莫里哀(Molière,1622年1月15日~1673年2月17日)是一位法國喜劇作家、演員、戲劇活動家。法國芭蕾舞喜劇的創始人。他的喜劇在種類和樣式上都比較多樣化。他的喜劇含有鬧劇成分,在風趣、粗獷之中表現出嚴肅的態度。他主張作品要自然、合理,強調以社會效果進行評價。他的作品很有影響力,影響了喜劇的發展。在法國,他代表著「法蘭西精神」。其作品已譯成幾乎所有的重要語言,是世界各國舞臺上經常演出的劇目。
唐璜(Don Juan)
Alexander Pope
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年5月22日 - 1744年5月30日)是18世紀英國最偉大的詩人。
An Essay on Criticism 《批評論》
Jean Racine
讓•拉辛(法語:Jean Racine,1639年12月22日-1699年4月21日),法國劇作家,與高乃依和莫里哀合稱十七世紀最偉大的三位法國劇作家。
《昂朵馬格》(Andromaque,1667)
Walter Scott
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年-1832年)是一個英國著名作家。
司各特18個月時患小兒麻痹症而有腿萎縮。12歲時進愛丁堡大學。他十分欣賞德國的「狂飆文學」,翻譯過德國著名民謠《萊諾爾》。1802年司各特出版《蘇格蘭邊區歌兩集》。1805年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最後一個吟游詩人之歌》The Lay of the Last Minstrel (1805)問世。此後他投資印刷行業。1808年出版詩歌《瑪米恩》,以後他創作了《湖邊夫人》、《特裡亞明的婚禮》、《島嶼的領主》等一系列詩歌。他最後一部長詩是《無畏的哈羅爾德》。
George Bernard Shaw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直譯為喬治•伯納•蕭,愛爾蘭劇作家,1925年「因為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諾貝爾文學獎,其喜劇作品《賣花女》(Pygmalion)因被 Alan Lerner 改編為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該音樂劇又被好萊塢改編為同名賣座電影而家喻戶曉。賣花女 (Pygmalion)是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的作品。原文劇名 Pygmalion──皮革馬利翁原是羅馬神話中的一位雕刻家的名字,一生不愛女色,卻愛上了自己刻的雕像。這尊雕像令他魂牽夢縈,最後他去請求維納斯女神成全。維納斯讓皮革馬利翁用手碰觸雕像,雕像變成了一位活生生的美貌女子。皮革馬利翁相當高興,給她取名伽拉忒婭 (Galatea),並帶她去感謝維納斯。蕭伯納以這個故事為藍本,以賣花女一劇表現出皮格馬利翁和伽拉忒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本劇曾於 1938 年翻拍成黑白電影,由 Wendy Hiller 飾演賣花女伊萊莎‧杜立德 (Eliza Doolittle),Leslie Howard 飾演語音學教授亨利‧希金斯 (Henry Higgins)。1956 年,此劇改編為音樂劇《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1964年音樂劇版本拍成電影,由奧黛麗•赫本飾演伊萊莎,Rex Harrison 飾演希金斯教授。
Mark Twain
馬克•吐溫(Mark Twain),原名塞姆•朗赫恩•克列門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說家。雖然其家財不多,卻無損其幽默、機智與名氣,堪稱美國最知名人士之一。其交遊廣闊,威廉•迪安•豪威爾斯、布克•華盛頓、尼古拉•特斯拉、海倫•凱勒、亨利•羅傑諸君,皆為其友。海倫•凱勒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溫——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於其心靈裡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納稱馬克•吐溫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其於1910年去世,年七十五,安葬於紐約州艾瑪拉。
頑童流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Walt Whitman
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美國著名詩人、人文主義者,其代表作品是詩集《草葉集》Leaves of Grass

Émile Zola
埃米爾•左拉(Émile Zola)(1840年4月2日-1902年9月29日),19世紀法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亦是法國自由主義政治運動的重要角色。《盧貢-馬卡爾家族》(Les Rougon-Macquart)作者左拉,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最高者,與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並稱現實主義文學兩位劃時代的大師。他創作的《人間喜劇》Human Comedy(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文學豐碑,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人間喜劇(Comédie Humaine),巴爾扎克的巨著,一共有91部,包含了各式各樣的長、中、短篇小說和隨筆,總名為《人間喜劇》,《人間喜劇》的命名是受但丁長詩《神聖喜劇》,也就是《神曲》的啟發,代表作為《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紐沁根銀行》、《幻滅》、《煙花女榮辱記》等,堪稱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奇蹟。

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美國詩人,曾四度獲得普立茲獎。The Road Not taken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AHTοH Πaвлοвич Чexοв),(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世界短篇小說巨匠,其劇作也對二十世紀戲劇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堅持批判現實主義傳統,注重描寫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藉此忠實反映出當時俄國社會現況。他的作品的兩大特徵是對醜惡現象的辛辣的諷刺與對貧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第六病室》(ΠaлaTa № 6、Ward No.6)是契訶夫(Anton Chekhov,1860年—1904年),發表於1892年,是一部思想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中篇小說。通過對一所瀰漫著污濁空氣的精神病院和病室的種種弊病的描寫,塑造了拉京醫生與「瘋子病人」格羅曼夫這兩個知識分子的典型,透過這兩位知識分子的悲劇,以極大的憤慨,抨擊了專制制度,並全面否定「勿以暴力抗惡」的托爾斯泰主義。列寧在年輕時讀了這部作品「覺得可怕極了」,覺得他「自己好像也被關在第六病室里了」。」《第六病室》標志著契訶夫創作中的轉折,是他在庫頁島之行後的一大成就,契訶夫的中短篇小說具有了更強烈的社會性、批判性和民主性。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杜思妥也夫斯基(俄語:Φёдοp Μиxaйлοвич ДοcTοeвckий,公曆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合儒略曆1821年10月30日—1881年1月28日),偉大的俄國作家,其文學風格對20世紀的世界文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俄文原名:ΠpecTyπлeHиe и HakaзaHиe)是俄國文學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長篇小說作品,出版於1886年,在他窮困時倉促完成,與《戰爭與和平》並列被認為是最具影響力的俄國小說[來源請求]。


古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1821年12月12日-1880年5月8日),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地區的盧昂,父親是當地市立醫院的院長,頗有名望,深受當地居民的愛戴。小時候的福樓拜常和妹妹一起爬到窗簾上偷看停放在醫院裡的屍體,使得幼年的福樓拜對許多事都看得很淡。他在中學期間認識了美麗的少婦愛麗莎,而這份愛戀一開始便注定沒有結果,福樓拜這份情感轉移至他的小說《情感教育》。後來他認識了女作家路易絲‧柯蕾,倆人很有默契的維持著肉體關係,1852年12月給路易絲‧柯蕾的信中提到:「作者在其作品中,應該猶如宇宙間的上帝,他無所不在,但又無跡可尋。」 1856年他的大作《包法利夫人》在《巴黎雜誌》上連載,因內容太過敏感而被指控為淫穢之作,詩人拉馬丁告訴他,「在法國沒有一個法庭能定你的罪」。果然後來經法院審判無罪,開始聲名大噪。
《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是福樓拜的長篇小說代表作。1856年開始在《巴黎雜誌》上連載,一開始因內容太過敏感而被指控為淫穢之作,批評這部書「違反公共和宗教、道德及善良風俗」,並要求刪除一些片段,福樓拜堅持不刪改任何一字,1857年2月7日經法院審判無罪,福樓拜開始聲名大噪。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lwppkt 發表於 2020-5-24 04:21 PM

分開國家排列會較清楚。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