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傳統的心—身問題
頁: [1]

chrislampeace 發表於 2021-7-20 09:32 AM

傳統的心—身問題

本帖最後由 chrislampeace 於 2021-7-20 09:35 AM 編輯

轉載由作者:約翰·R·塞爾


我從傳統的心—身問題開始,因為我相信這是在當代最有可能得到科學解決的哲學問題:意識和腦之間的關系究竟是什麼?在我看來,今天神經科學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以至於我們可以將這一問題作為一個神經生物學問題來加以解決,事實上一些神經生物學家已經開始這麼做了。就其最簡單的形式來說,這一問題就是:腦中的神經生物學過程究竟是如何引起意識狀態和意識過程的?那些意識狀態和意識過程究竟是如何在腦中實現的?




由此可見,這個問題看起來就是一個經驗科學問題。它看起來和下述問題十分相像:細胞層面的生物化學過程究竟是如何導致癌症的?合子的遺傳結構究竟是如何產生一個成熟的有機體的表型性狀的?




但是對於意識問題來說,要獲得令人滿意的神經生物學的解答,還存在大量純粹的哲學障礙。在此,我將花費一些篇幅,盡力消除一些最糟糕的障礙。




要解決傳統的心—身問題,最重要的一個障礙是關於心靈和肉體的一系列頑固而又過時的傳統範疇,即物質與精神、心智的與物理的。只要我們繼續如此談論和思考,就好像心智的與物理的乃是相互分離的形而上學領域,那麼腦與意識的關系就將永遠是神秘莫測的,而對於神經元放電和意識的關系我們也就永遠不可能獲得令人滿意的解釋。
在這些領域中,哲學與科學的進步大道上的第一步,就是要忘掉笛卡爾的二元論傳統,並且提醒我們自己,心智現象原本只是生物學現象,在此意義上,光合作用或消化作用也不過是生物學現象。我們必須停止去擔心腦如何能夠引起意識,而是從它確實引起了意識這一簡單事實開始我們的研究。傳統意義上的心智的和物理的這些概念都必須被摒棄,事實上我們乃是生活於同一個世界中,從誇克和電子到民族國家和國際收支平衡,所有這些都是同一個世界的不同特徵,盡管它們有所不同,卻都是同一個世界的一部分。但是心靈和物質這樣的過時範疇依舊阻礙著進步,在我看來這實在是令人驚訝。
許多科學家覺得他們只能研究“物理”領域,而不能研究“心智”領域,一些卓越的哲學家認為我們不可能理解心靈與腦的關系。就好像愛因斯坦通過概念轉換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區別一樣,我們需要用概念轉換來打破心智的與物理的二者間的分歧。




我必須揭示一個邏輯謬誤,它與接受傳統範疇所帶來的困難相關。根據定義,意識是主觀的,也就是說一個意識狀態要存在,就必須被一些有意識的主體體驗到。在此意義上,意識具有第一人稱存在論,也就是說它只有從一個擁有意識體驗的人類或動物主體,即一個“我”的著眼點來看才存在。科學並不用於處理具有第一人稱存在論的現象。傳統上,科學處理“客觀的”現象,迴避任何“主觀的”事物。
實際上,許多哲學家和科學家覺得根據定義科學乃是客觀的,所以不可能存在什麼意識科學,因為意識乃是主觀的。這整個論證都依靠一個巨大的混亂,可以說此混亂是我們的智識文明中最持久的一個。客觀與主觀之區分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意義。一方面,在我所說的認識論意義上,客觀知識與主觀觀點之間存在區別。比如如果我說“倫勃朗誕生於1606年”,那麼此陳述乃在認知上是客觀的,因為它可以獨立於研究這一問題的行為能動者的態度、感覺、觀點或偏見而確認為真或假。
如果我說“倫勃朗是個比魯賓斯更優秀的畫家”,那麼此斷言就不是客觀知識,而是一個主觀觀點。但除了在認知上是客觀的與主觀的這一區分外,在下述兩者間也存在區分,其一是世界中具有客觀存在的事體,比如山嶽和分子,另一則是具有主觀存在的事體,比如疼痛和瘙癢。我稱此為存在樣態的區分,這就是主觀與客觀之區分的存在論意義。
科學在認知上確實是客觀的,因為科學家都試圖確立真理,這些真理可以獨立於科學家的態度和偏見而得到證實。但方法的認知客觀性並不排除主題的存在論主觀性。因此對於在存在論上乃是主觀的領域,比如人類意識來說,原則上並非不能有一門在認知上是客觀的科學。




關於主觀性的科學所遭遇的另一個困難是,難以證實關於人類和動物意識的斷言。就人類而言,除非我們自己能夠有所體驗,否則我們關於意識的存在及其本質的唯一證據,就只能是主體所說的和所做的,而眾所周知主體又是很靠不住的。就動物而言,我們的情況更糟,因為我們必須要依靠動物對刺激所做出的回應行為。從動物處,我們根本得不到任何關於其意識狀態的陳述。




我認為這確實是個困難,但我要指出的是,比起我們在其他形式的科學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難來,原則上這並非更加嚴重,在其他科學研究中,我們同樣要依靠間接方式來證實我們的斷言。我們無法觀測黑洞,實際上嚴格來說,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原子與亞原子粒子。但是,對於這些領域我們卻已經建立起了科學說明,而證實這些領域中的假設的困難,將為我們證實人類和動物之主觀性研究領域里的假設提供模型。
人類和動物意識的“私密性”並不會使得關於意識的科學成為不可能。就“方法論”而言,實在科學的方法論問題總是有著相同的答案:為了弄清世界是如何運作的,你必須使用任何可以找到的武器,並且堅持使用看來能夠起效的武器。




假定我們並不關心客觀性與主觀性問題,而是準備尋找間接方法來證實關於意識的假設,那麼我們該如何著手研究呢?在我看來,今天絕大多數對於意識的科學研究都是以一個錯誤為基礎的。相關科學家都採取了我所說的意識的積木理論,以此來指導其研究。根據積木理論,我們應當把我們的意識場看作是由像視覺體驗、聽覺體驗、觸覺體驗、思維流等這樣的各種積木塊所組成的。意識的科學理論的任務是找到意識的神經生物學關聯物(也就是NCC),並且根據積木理論,如果我們為每一塊積木找到了NCC,比如關於顏色視覺的NCC,那麼多半我們也就能夠獲得尋找其他感覺形態和思維流的NCC的線索。
這一研究計劃最後可能被證明是正確的。但是在我看來,就目前情形來說這一研究計劃實在令人懷疑,下麵我就說一下我的理由。我在前面說過,意識的本質乃是主觀性。對於每一個意識狀態來說,都有一個特定的、主觀的、質的感受。這一主觀性的一個必然方面是,意識狀態總是以一個統一的形式出現。我們不只是感知顏色、形狀、聲音或一個物體,我們是在一個統一的意識體驗中同時感知到所有這一切。意識的主觀性意味著統一性。它們並不是兩個相互分離的特徵,而是同一個特徵的兩個方面。




現在,既然情況是這樣,那麼在我看來我們所尋找的NCC並不是關於像顏色、味覺、聲音等這樣的各種積木塊的NCC,而毋寧是關於我所說的基礎的、背景性的意識場的NCC,這一意識場乃是我們擁有任何意識體驗的前提。我們不該把當下的意識場看作是由各種積木塊所組成的,而應當看作是一個統一場,它根據我們人類所接收到的刺激而不斷變化。
因為我們從病變研究得到了非常好的證據,表明意識並不是遍佈於整個腦的,還因為我們有很好的證據表明意識同樣存在於兩個大腦半球中,所以我認為我們現在所應當尋找的,是會產生一個統一的意識場的那種神經生物學過程。據我所知,這些過程可能主要存在於丘腦系統當中。我的假設是,尋找關於積木塊的NCC乃是攻錯了目標,我們應當在大量同步發生的神經元放電類型中尋找統一的意識場的關聯物。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richard0938 發表於 2021-12-7 02:32 AM

我承認科學可以解釋大部分非生命的物質現象
但是所有生命因為存在著思維以及業力的因果關係
所以生命普遍存在科學無法解釋的問題
這也就是許多病理學專家在青壯之年就死於他們本身專業領域的原因

lasite 發表於 2022-1-8 09:05 PM

陽明先生的心學,自格物起走至科學
而後回歸格的是心,堅定自己的心性目標
科學與心理的交替互體,難以輕易領悟。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