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大家對於楊玄感的失敗,覺得是楊玄感生不逢時,還是能力不夠或人才不夠多,或者是其他
頁: [1]

a4728567 發表於 2022-11-9 11:50 AM

大家對於楊玄感的失敗,覺得是楊玄感生不逢時,還是能力不夠或人才不夠多,或者是其他

本帖最後由 a4728567 於 2022-11-9 12:11 PM 編輯

我看了歷史上的楊玄感叛亂,史書上寫楊玄感在隋煬帝楊廣第二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反叛,在起兵之後謀士李密提出了上中下三策:「愚有三計,惟公所擇。今天子出征,遠在遼外,地去幽州,懸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間一道,理極艱危。今公擁兵,出其不意,長驅入薊,直扼其喉。前有高麗,退無歸路,不過旬月,齎糧必盡。舉麾一召,其眾自降,不戰而擒,此計之上也。又關中四塞,天府之國,有衞文昇,不足為意。今宜率眾,經城勿攻,輕齎鼓行,務早西入。天子雖還,失其襟帶,據險臨之,故當必剋,萬全之勢,此計之中也。若隨近逐便,先向東都,唐禕告之,理當固守。引兵攻戰,必延歲月,勝負殊未可知,此計之下也。」李密認為上策是佔據幽州,阻斷隋煬帝楊廣回國的路線,一旦楊廣的百萬大軍幾個月無法得到國內的糧食補給必定不戰自亂,中策是西入關中佔據長安挖了楊廣的老巢,長安附近有永豐倉可以供應軍糧,下策是進攻隋朝兩大政治中心之一的洛陽,附近有洛口倉可以供應軍糧,如果一直舉棋不定那麼就很難贏了,結果楊玄感說:不然,公之下計,乃上策矣。今百官家口並在東都,若不取之,安能動物?且經城不拔,何以示威?」,於是楊玄感進攻洛陽,刑部尙書衛玄率眾數萬,自關中來援東都,楊玄感以步騎二萬渡瀍、澗挑戰,玄感偽北。玄逐之,伏兵發,前軍盡沒。後數日,玄復與玄感戰,兵始合,玄感詐令人大呼曰:「官軍已得玄感矣。玄軍稍怠,玄感與數千騎乘之,於是大潰,擁八千人而去,玄軍日蹙,糧又盡,乃悉眾決戰,陣於北邙,一日之間,戰十餘合。玄感弟玄挺中流矢而斃,玄感稍卻」史書這樣評價楊玄感:玄感驍勇多力,每戰親運長矛,身先士卒,喑鳴叱吒,所當者莫不震攝。論者方之項羽,又善撫馭,士樂致死,由是戰無不捷。」後來洛陽久攻不下,於是楊玄感往西進攻弘農,結果也失敗,最後楊玄感被隋煬帝的追兵包圍,楊玄感知道自己完蛋了,於是命令兄弟楊積善殺了他,楊積善殺了楊玄感之後向隋煬帝請求饒命,楊廣憤怒的罵楊積善說他跟楊玄感是一類人,下令把楊積善斬首處死,大家覺得楊玄感的失敗是反叛時機不對,還是手下的人才謀士不夠多,或者是其他原因呢?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蝶飛龍 發表於 2022-11-9 07:21 PM

老是覺得古人的上, 中, 下三策之說不可信.
你都說他是下策了, 提出來做什麼?
直接強推上策不便好了.

pili730422 發表於 2022-11-9 11:28 PM

蝶飛龍 發表於 2022-11-9 07:21 P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是覺得古人的上, 中, 下三策之說不可信.
你都說他是下策了, 提出來做什麼?
直接強推上策不便好了. ...

其實原因也沒什麼,雖然一般來說,有能力做出這種多方向策略的,多半都是屬於情報能力卓越,戰略解析精闢的人物,另一個知名的例子就是龐統,都是一些聰明聰明又聰明的聰明人,他們的確可以明確的向老闆說出自已認定的最好

但真正的主因還是在於他們了解自已的定位,自已是策師,是提供意見的,不是決策者,該怎麼決定方向,終究不是自已的權力

而且三策之間在事情的當下來看本就各有優缺,之後會有怎樣的發展誰能預知,到底是要靠臨場反應,我們這些後世之人也只能事後諸葛罷了...<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一狐狸一 發表於 2022-11-10 12:27 AM

本帖最後由 一狐狸一 於 2022-11-10 12:30 AM 編輯

蝶飛龍 發表於 2022-11-9 07:21 P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是覺得古人的上, 中, 下三策之說不可信.
你都說他是下策了, 提出來做什麼?
直接強推上策不便好了. ...
上中下策有兩種解讀方式,一種是上中下策是種獻策技巧:以比較極端的另外兩個方案(上策與下策),來襯托自己真的想提出的案子(中策),許多人亦是如此解讀龐統所提出的上中下策的。另一種解讀方式是,當提出上中下策時,並不是指上策一定最好、下策一定最差;而是上策通常可能是比較快速激進,投資報酬率也最高、中策風險略低,但獲利較少、下策則最為穩健,但可能獲利也因此最少。

若以在下論之,個人比較認同後者說法,因為除較知名的龐統之計外,趙誘之計、以及此文提到的李密之計,還有司馬懿征遼東時對公孫淵的預判、薛鑒對英布決策的判斷、諸葛亮對李嚴下達的三策等等,都還算符合後者的定義。至於為何謀士獻策時需要提供三種方案,個人認為可能是因為有實行情況的問題。

打個可能不太準確的比喻:今天若說上策是認真讀書、中策是只針對考試準備、下策是隨便讀讀,大家都知道上策最好,但實行起來就是有難度,且若某人要的只求課程有及格就好、或個人對此科目早已相當熟悉,自然也就不需要上策,而用中策甚至下策就足夠(會說不太準確是因為這個比喻不太切合在下於前文的定義,不過比較好理解"實行難度"的差異)。

所以龐統提出三策,劉備選擇中策、趙誘提出三策時,旁邊的顧彥覺得下策最佳、諸葛亮更是自己提出三策表達需要根據情況作出應對(否則諸葛亮對李嚴就直接下達上策指令就好),個人認為這些都是根據時勢與需求做出的適合判斷,並不見得上策就一定是最佳方案。而對謀士來說,就只需要把三者選項、當中利害關係分析給君主聽,讓主子根據自己需求做出決定即可;如果可以做到強推,那謀士不是謀士、決策者也不叫決策者了(更何況只想強推一種方案,下場可能也只是不被採納而已)。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amio123 發表於 2023-1-25 06:45 AM

我覺得最最主要的是「名不正則言不順」的問題
相較於其他人還可以扯其他大旗遮掩
楊玄感是結結實實的叛亂,沒得講的
這種先天性的弱勢,他得有超過其他人數倍以上的能力才能扭轉過來
很可惜的,他沒有.....<br><br><br><br><br><div></div>

W8312002 發表於 2023-1-29 04:54 AM

楊素身為科舉制度的推手,讓楊玄感註定拉攏不了五姓七望的世族門閥,

在缺乏地方統治力基礎的情況下,他是無法長久割據一方的,

所以,進軍洛陽收攏百官才是他唯一的選擇

a4728567 發表於 2023-1-30 04:49 PM

一狐狸一 發表於 2022-11-10 12:27 AM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上中下策有兩種解讀方式,一種是上中下策是種獻策技巧:以比較極端的另外兩個方案(上策與下策),來襯托自 ...

我倒是對李密提出佔據幽州使隋煬帝回不了國的建議覺得很有意思,這樣做是下賭注很大的選擇,不就是比楊玄感跟隋煬帝兩個人誰更會打仗,如果百萬大軍加上隋煬帝本人領軍還打不過楊玄感,那麼隋朝大概也沒救了吧?...<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