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大易武茶區演變的歷史
頁: [1]

golden439 發表於 2023-9-7 12:38 AM

大易武茶區演變的歷史

喜歡普洱茶的人,都聽說過古六大茶山,並且也能說出幾個茶山的名字。

六大茶山名稱的由來

  “六大茶山”的提法最早出自清乾隆三十年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公元1765年)一書,內載“普洱府出茶,產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耑、曼撒六茶山”。其後,有關六大茶山的記載頻頻見諸各類是史籍。檀萃《滇海虞衡志》(1799年)卷十一記載了六大茶山及其規模、盛況:“普茶名重天於下,此滇之所以為產而資利賴者也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端,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注,這裡記載的蠻耑或蠻端,應該是現在熟知的蠻磚。

  六大茶山的山名在不同史籍中有不同記述,阮福《普洱茶記》(1825年)中也記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之。……,所謂普洱茶者,非普洱府境內所產,蓋產於府屬之思茅廳界也。廳治有茶山六處,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蠻磚、曰革登、曰易武,與《通志》所載之名互異”。

  這裡面有兩層意思,一是六大茶山並不是普洱府所管轄之地,二是比較幾個山頭,會發現,有三個茶山名稱是不同。當然,曼撒現在本身屬於易武片區。

  仔細觀察地圖也會發現,倚邦到思茅的直線距離也就60多公里。以前的茶馬古道,從倚邦出發,先到達思茅,然後都到達普洱府,再從普洱府兵分幾路。

古六大茶山種茶的歷史,雲南萬事不離諸葛亮

  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山鄉和勐臘縣易武鎮、像明鄉境內的古六大茶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優質普洱茶的發祥地和原產地。相傳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勝利後,巡視了今西雙版納境內的六大茶山。在清代及民國時期的《普洱府志》記載:“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鋩於莽芝,埋鐵磚於蠻專,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撒,因以名其山。又莽芝有茶王樹較五茶山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尤祀之”。今勐臘縣像明山境內有一座孔明山,山頂有一塊“祭風颱”,相傳諸葛亮巡視六大茶山後曾到此祭風,故得名。這僅僅是傳說,真實的情況是諸葛亮根本沒有到過西雙版納,但他所製定的安民政策深深地影響了雲南眾多少數民族。當地民眾還有祭拜武侯的傳統。

  所謂10萬人製茶盛況,是易武還是倚邦?

  倚邦茶山,勐臘最北,東接易武、西連革登、南鄰蠻磚,至清光緒末,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行政中心(土司製度)。倚邦茶山位於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最北部,從普洱府(現在寧洱縣)往南行沿著茶馬古道經思茅、倚象、勐旺過補遠江(小黑江)便進入倚邦茶山,倚邦茶山面積約360平方公里,南連蠻磚茶山,西接革登茶山,東鄰曼撒(現易武)茶山,習崆、架布、曼拱、曼松等子茶山皆在其範圍內。那裡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從事茶業,那時人們穿靠茶、住靠茶、吃靠茶,村村寨寨、大街小巷,男女老少談論的都是茶,茶給這些地方帶來生機勃勃,造就繁榮富強,茶溝通了六大茶山與國內外的關係,引來了萬千客商,增進相互了解,促進了發展進步。

先有倚邦,再有易武

  倚邦的興衰和清王朝的興衰是同步的,十九世紀末,隨著清王朝的衰落,滇西發生了戰亂,西雙版納的土地又被法國人割佔,普洱茶內外銷路被阻,六大茶山開始衰落,倚邦隨之而衰。

  民國初年,六大茶山的茶葉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已移向了易武,倚邦人口減半,但還有慶太號、元昌號、慶豐號等10來家茶號。

  真正給倚邦滅頂之災的,不是自然環境變遷,而是民族仇恨。

  1941-1943年攸樂族民眾被少數“先進分子”煽動反抗土司統治,進而演變成民族衝突,並放火燒了倚邦街(鎮),影響到六大茶山居民正常生產與生活。同時旱災、疾病發生,六大茶山災民缺糧缺錢,饑饉交迫,叫苦連天,到處爭食草根樹皮,同時瘟疫四起,屍體遍野,死者不計其數,慘不忍睹,特別是倚邦街更為嚴重,有的十幾口之家死剩一、兩人,有的絕門絕戶,真是死的死,逃的逃,原人街興旺,事業發達的倚邦街,變成了萬戶消疏鬼唱歌的悲慘可怕境地,外人不敢涉足一步。

歷史轉向易武

  但在上個世紀的後50年中,易武的繁榮也是有限的。

  易武茶區也深受天災人禍。抗日戰爭時期易武茶區茶業全部放棄,茶園荒蕪,茶莊改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西藏歷盡艱苦,跑到易武駝茶,把多年的陳茶買完駝走,1947年有的茶莊又重操舊業,恢復運輸,但好景不長,1948年6月底易武發生槍殺國民黨縣長的事件,茶業又全面停下來。1953年後國家對糧食、茶葉實行統購統銷,糧食由糧食部門統一經營,茶葉由外貿統一經營,不允許上市買賣,茶莊全部停業。政府的生產方針是“在保證糧食自給的前提下抓好茶葉生產”,六大茶山田少地多,民以食為天,為了吃飯問題只有毀林種糧,甚至毀茶種糧。

  自1939年國民政府在勐海建辦茶廠,西雙版納茶業的重點轉移到交通更加便利的勐海,而江內古六大茶山越來越變得冷冷清清,最後古六大茶山成了勐海各大茶廠廉價的原料基地。至1950年,六大茶山茶葉產量下降到30噸左右。20世紀50年代,六大茶山懇復了部分荒蕪茶園,至1957年,茶葉產量恢復到188噸,據2004年西雙版納州古茶樹、古茶園普查統計,古六大茶山尚存古茶園約3萬畝,年產乾毛茶近400噸。另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諾山、易武、曼莊等地新建了1萬畝密植速成茶園和無性系良種生態茶園,年產乾毛茶300多噸。

現在的易武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為了提高茶葉產量,地方政府開始推廣現代茶園,即密集種植茶園(每畝地有3000-4000株茶樹),而把易武傳統的喬木茶園、古樹茶園(每畝地有200-300株茶樹)全部砍伐。所以現在易武茶區的古茶樹資源很少。只有少數村寨得以保留了部分古茶樹。國有林區才有完整的成片古茶樹。

  隨著普洱茶的再次興起,倚邦等古六茶山也開始重新種茶,製茶,但產品遠遠達不到易武茶區,名氣也沒有易武響亮。另外,倚邦等地茶的口感與易武接近,所以一般會把整個像明鄉和易武鄉統稱為易武茶。

  隨著山頭茶逐漸走紅,易武茶憑藉其獨特的口感魅力,重新走向普洱茶之巔。...<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頁: [1]